税务稽查新思路——还原企业交易情况

A公司是一家园林绿化企业,其取得48张外省市苗木采购问题发票,涉及金额3600余万元,存在重大“偷税”嫌疑。对此,稽查部门以证据为基础,成功复原了A公司采购苗木的真实情况:原3610万元问题发票中,有2583万元支出符合税法规定,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;有1027万元支出未能证实其真实性,不允许在税前扣除。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?

上亿元收入 所得税申报为零

A公司是北京市一家园林绿化企业。前不久,北京市地税局第三稽查局根据市局提供的线索组成检查组,对这家企业2012年至2013年的纳税情况立案检查。

经过仔细核查,检查组发现A公司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绿化工程、绿化养护和租赁服务。其中,绿化工程大部分为政府工程,与区域经济联系紧密。2012年该公司取得绿化工程收入6756万元、租赁收入34万元,2013年取得绿化工程收入33222万元、租赁收入8万元、绿化养护服务收入91万元。

然而,令检查组惊讶的是,这个2013年收入超过3亿元的企业,同年申报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竟然为零,收入利润率畸低。

这是怎么回事?检查组立即对该公司的收入费用展开核查。翻看凭证时,检查人员发现了一个疑点:按照税法规定,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自产自销的初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,苗木属于初级农产品范畴,苗木生产者可以申请开具免税发票。据此,A公司采购苗木,取得的应该是免税发票。然而,A公司的凭证资料显示,该公司取得的外省市苗木采购发票全部为含税票。税率也有差别,有的是13%,有的是17%。收款人五花八门,有的是个人,有的是餐馆,部分凭证里还附有开票方的证照复印件。

通过网上发票查询系统查验相关发票,结果均显示为异常。

查出48张假发票

“这些发票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拿着发票查询结果,检查人员向A公司财务负责人胜某提问。胜某不以为然地回答:“这些发票没有问题呀,我们收取发票时都上网验证过了,没有问题才入账的。”

检查人员二话不说,马上针对这些疑点发票向天津市东丽区国税局、天津市河东区国税局和山东省招远市国税局发函请求协查。

一段时间后,协查回函,印证了检查组的判断。天津回函告知,被协查单位W公司的有关发票报验数据与A公司收取的11张发票的金额税额均不一致,被协查单位D公司否认与A公司有业务来往,有24份协查发票与A公司毫无关系。山东回函告知,被协查单位Z公司否认与A公司有业务来往,协查的13份发票受票单位实际是杭州某公司。

这一协查结果让胜某无言以对。统计显示,A公司共取得48张问题发票,涉及金额3600余万元,A公司存在重大“偷税”嫌疑。

真实交易情况水落石出

陈某向检查组讲述了内情:A公司承接的很多绿化工程在北京市的远近郊区,很多需要与乡镇、农户打交道。为确保施工顺利,公司遵从业内的一些潜规则,采购了很多“不得不买”的树苗。“树苗确实是我们买的,但很多卖树苗的人开不出发票。我们没办法,就要求卖树苗的人拿着发票来送货。他们怎么找票的,我们就不管了。我们拿到票后会当场查验,票是真的,就收下,没有考虑其他问题。”

听完陈某的讲述,检查组再次梳理了案情:税务机关已经证实A公司取得的48张增值税发票存在问题。但地税机关对增值税发票没有处罚权,检查组要确定A公司虚列成本,还需要收集更多证据。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〈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若干具体措施〉的通知》(国税发[2009]第114号)第六条规定,未按规定取得的合法有效凭证不得在税前扣除。据此,A公司取得的48张问题发票都不能税前扣除。但A公司称其有关苗木支出是真实的。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,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、合理的支出,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。发票并不是企业所得税费用扣除的唯一凭证。如果A公司能就其有关实际苗木支出换取真实发票,证实其支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,有关支出就可以税前扣除。

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税务稽查办案原则,A公司应为其辩解举证。“时过境迁,现在让我们再去找那些卖树苗的人换票,怕是不可能了。”陈某听完检查人员的意见为难地说。

检查组取证核实企业情况

针对A公司的实际情况,为使处理结果更符合实际,检查组提出由他们取证来核实陈某所述情况的真实性,用证据来“诊断”A公司的纳税情况。

在与A公司充分沟通后,检查组着手外围调查取证。

由于发票流已出现问题,检查组将调查重点转向资金流。根据A公司账务信息,检查组先后7次前往北京的昌平、顺义和大兴等地银行调取交易信息,核实资金流向。一次去大兴某银行调查,检查人员仅往返路程就花费了7个多小时。在调取上千条交易记录后,检查组为尽快查清事实,加班加点分析比对数据。两位家在延庆的检查人员,在单位凑合住,检查组最终仅用4天就完成了核实工作。

随后,检查组根据筛查后的交易信息奔赴顺义、平谷和昌平等地,与当地有关商户、村民核实情况。为确保外调客观真实,检查组采取“空降”形式走访核实,历经半个多月,共制作询问笔录9份,同时说服相关商户、个人换开发票,使有关证据链形成闭环。

最终,检查组以证据为基础,成功复原了A公司采购苗木的真实情况:原3610万元问题发票中,有2583万元支出符合税法规定,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;有1027万元支出未能证实其真实性,不允许在税前扣除。综合其他税款、弥补亏损等因素,本案最终查补企业所得税228万元,加收税款滞纳金31万元。

带着服务意识化解办案障碍

点评人:北京市地税局第三稽查局局长 庄祁玮

本案为税务稽查提供了一种新思路,即稽查不仅仅意味着震慑打击涉税违法行为,也可以融入服务意识,倾听纳税人的声音,尽可能地用证据还原事情真相,实事求是地依法作出处理决定。

人们对税务稽查的传统认识往往局限于案值和案情,长期以来,稽查人员办案也以发挥稽查震慑打击作用为主。相比较日常税收征管,纳税人在稽查人员面前往往心存顾虑,不敢主张权利,有的主张了权利,举证能力却有限。此时,如果稽查人员能从实际情况出发,在依法维护国家税收利益的同时,科学合理地利用稽查资源,在还原真相方面多一些努力,案件很可能就会柳暗花明,赢得最接近真相的处理结果,同时赢得纳税人的尊重,进而产生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效果。

本案查办过程中,稽查人员从打击违法行为、维护好国家利益出发,不放过任何违法违规的细节,同时充分尊重和保护检查对象的合法权益,回应其诉求和关切。在纳税人无法为其交易行为的真实性提供充足证据的情况下,稽查人员带着服务意识,合理利用稽查资源,多方外调走访,努力寻找证据,还原事情真相,最终依靠大量证据,合理运用实质课税原则,使该补征的税款一分不少地进入国库,也赢得了纳税人的信赖,形成征纳和谐的局面。

本文来源于中国税务报,作者:邵强 韩璐。明税整理转载。

税案解析

Related Articles

0 Comment

Leave a Comment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